尿布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尿布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中国石油工业给世界带来什么-【zixun】

发布时间:2021-10-12 17:40:00 阅读: 来源:尿布厂家

中国石油工业,给世界带来什么?

三年一次的世界石油大会(WPC)是国际石油界的“奥林匹克”。

世界油气风云变幻,石油巨头云集莫斯河畔,为期4天的高端论坛背后透射出一个现实:以俄罗斯—中亚为中心的油气资源带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围绕这一中心的亚太消费中心吸引着全行业目光,中国也从世界石油舞台上的一颗“新星”成长为“明星”。

有人风趣地比喻,石油“奥林匹克”不设金牌奖。对中国而言,它为国际石油界了解中国石油工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打开了一扇窗,扩大了中国石油工作者对世界石油技术最新发展趋势的洞察和了解。这远比“金牌”重要。

那么,频繁亮相石油“奥林匹克”的中国,拿什么奉献给世界油气行业?世界感受到了什么、分享到了什么?

1.为世界油气供需平衡做出“中国贡献”

作为全球最大油气消费国之一,中国保障自身油气安全就是为全球油气安全做出重大贡献。

“廉价石油”时代或许已经结束,但“石油时代”并没有终结。“中国时刻”是大家都有所耳闻的概念,这一概念在能源领域同样适用。

开放发展的中国石油工业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带动了资源国的就业和经济发展,让世界分享油气合作的红利。

时间倒转至一个多月前,5月21日的上海亚信峰会上,在中俄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中俄东线管道天然气大单签署。外界评论,世界能源版图已经发生变化,中俄天然气合作印证了未来亚洲地区的能源需求将大幅上涨,俄罗斯天然气发展进入“中国季”。

世界油气风云际会,油气格局全新位移。当全球油气从“一域两中心”——一个油气生产与出口地域(中东—苏联),两个消费中心(欧洲和美国) 格局,向“两带三中心”——“俄罗斯—中亚—中东”和美洲两大供给和出口中心地带,美国、欧洲、亚太三大消费中心变迁,带给世界石油工业新的思考:有限的能源,依靠科技、创新满足绵延不绝的需求,那么需求除了扩张之外,能否有主动性的变化?

世界是平的。美国作家汤马斯·弗里德曼在同名著作中深刻分析了21世纪初期全球化进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局势更加复杂多变,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石油市场被看成是一体化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审视中国石油工业,我们收获了什么,贡献了什么?

以“管理世界石油资源造福人类”为宗旨的世界石油大会,蕴含着人们长久以来对油气发展的诸多期望和托付,也记录了中国石油工业日益融入世界石油产业链的不凡历程。

然而,世界石油大会肇始之时,中国却远在世界之外。

1937年,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之一,中国首次参加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石油大会。这是中国与世界石油大会的历史性握手。

1955年,伴随着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黑油山1号井完钻出油,新中国石油工业实现了第一个突破——发现克拉玛依油田。1959年,松辽盆地松基3井喷油,大庆油田诞生。之后几十年,中国石油工业在艰难中创业,在拼搏中奋进,在荒原上崛起,陆续实现了石油自给的历史性转折,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并逐步跨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中国经济马达“如饥似渴”,石油人唱响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嘹亮凯歌,立足国内大打勘探开发进攻仗,喷涌的“黑金”“蓝金”,铺就了一条金灿灿的石油强国之路,勾勒出共和国民族工业最耀眼的轮廓。

今天,在“资源为王”的时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地位已不容小觑,中国原油生产进入世界前4位、天然气生产进入世界前7位。中国油气管网格局也已初步形成,总里程达到10.6万千米,覆盖31个省区市和特别行政区,近10亿人受益。

正如外界评论的那样,作为全球最大油气消费国之一,中国保障了自身油气安全就是为全球油气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

透过世界石油大会这扇窗口,中国石油工业获得了国际化的能源视角,并以此为平台致力于推动和世界油气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石油工业奔跑在“石油世纪”。世界石油大会也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业在风雨中一路跋涉,一路向前。

让我们将目光回转。

1993年,中国告别石油自给自足30年的历史,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为保障国家能源供应,中国石油率先“走出去”开展油气合作,以全球视野在世界范围内捕捉发展机遇,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

这一年,在遥远的美洲大陆,中国石油将海外油气合作的第一粒种子,撒在了秘鲁塔拉拉油田。自此,“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20多年来,全球能源市场风起云涌,以中国石油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业“走出去”步伐铿锵有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油气投资业务与工程技术等服务保障业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国际业务进入规模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石油工业深深地投入到世界石油发展的洪流之中。

目前,中国在全球34个国家经营100多个国际油气合作项目,成为世界多国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推动国际能源秩序多极化发展。三大石油公司均跻身世界50家最大石油公司行列。数据统计显示,仅中国石油一家就累计为世界贡献了近7亿吨作业产量。这对于世界经济发展和能源市场稳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开放发展的中国石油工业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带动了资源国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中国石油海外各个项目在国际化人才的选拔、引进、培训和储备方面,不断推进属地化,向国际标准看齐,促进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逾8万人的外籍员工岗位。

国际间油气合作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石油市场,而世界石油市场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石油企业为油气市场稳定贡献了力量,让世界分享油气合作的红利。

集团公司董事长周吉平指出,世界在不停改变,国家地区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需要能源公司做出快速果断的决策。作为能源供应商,我们不应该因短期的变化而改变我们的长期使命和基本责任。

这是世界经济大循环中的“中国声音”,这是中国石油对世界的承诺。

今天,中国石油工业已经成为世界石油工业一支重要而积极的力量,对推动国际油气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直观度认识中国石油工业。

“廉价石油”的时代也许已经结束,但“石油时代”并没有终结。“中国时刻”是大家都有所耳闻的概念,这一概念在能源领域同样适用。剑桥能源主席丹尼尔·耶金博士在《能源重塑世界》一书中的观点掷地有声。

面对未来,如何发挥好“中国角色”在“中国时刻”这一历史性阶段的重要作用,与其他主要能源企业和组织通力协作,为本地区和全球油气稳定供应做出更大贡献,支持区域及全球经济发展,仍是中国石油企业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以及应该努力的重要方向。

2. 为全球油气投资创造“和而不同、合则两利”的“中国模式”

近10年来,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业务快速增长,经营模式更趋市场化与规范化,逐渐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态度。

作为国际市场“后来者”,秉承“互利共赢”原则,依靠一体化优势,中国为全球油气投资合作创造了“和而不同、合则两利”的“中国模式”。

2011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当量超过1亿吨,权益产量达到5170万吨,相当于在海外建成一个大庆油田。就是这一年,国际能源署(IEA)推出一份与众不同的报告——《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投资驱动因素和影响分析》,引发行业关注。

报告中肯定了“中国国家石油公司”(注:报告中表述,指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在全球的投资行为,认为这些投资主要由商业利益推动,也符合其他石油进口国的利益。报告同时还认为,在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合作过程中,中国石油企业也学习了先进的管理文化和技术,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规避了在资源国的合作风险。

有专家认为,国际能源署的这份报告,以积极的态度肯定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获得了其他国际石油公司无法比拟的进展,认为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参与国际竞争的做法也是符合商业规范的,这说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逐步理解。

而这背后,正是近10年来,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业务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

由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增长很快,致使油气缺口较大,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到国际市场上去寻找资源,弥补国内供应不足。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却一度引起西方一些媒体非议。

事实证明,中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遵守国际规范,履行社会责任,与资源国真诚合作,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既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投资海外油气项目,又为项目所在国的经济发展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石油企业在资源国普遍受到欢迎的同时,为资源国、地区和世界油气产量增长及世界经济发展和能源市场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何理解这个“中国贡献”?有专家如此评价:“对资源国来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油气资源国来说,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油气资源开发和自然资源的财富创造。以中国石油为代表的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的跨国经营承担着将地下资源转变为国家财富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作为国际市场“后来者”的中国石油企业,从未盲目模仿国际大石油公司的跨国经营实践,唯“西方经验”马首是瞻,而是保持清醒,立足实际,秉承“互利共赢”原则,依靠一体化优势,为全球油气投资合作创造“和而不同、合则两利”的“中国模式”。

在非洲,中国石油人1997年来到苏丹,先后有130多个国内单位参与苏丹石油投资、技术服务和工程建设等业务,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建成了具备年产量1000万吨的原油生产能力、1506千米的长输管道和年加工量250万吨的炼厂项目,让苏丹人民通过石油出口,获得巨额石油收益。在尼日尔,仅仅3年内,中国石油投资的阿加德姆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还在撒哈拉沙漠腹地建成年产百万吨原油生产基地、数百千米的输油管线和一座现代化炼油厂,让尼日尔由石油进口国摇身变为出口国。

在中亚,中国石油不仅坚持一体化开发,而且通过持续和稳定的投资促使合作领域逐步扩大,充分体现了与资源国长期合作的战略意图。2013年9月4日,习近平主席和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共同参加由中国石油承建的复兴气田南约洛坦年100亿立方米产能建设项目竣工投产仪式,对中土天然气合作高度评价:中国与中亚延续了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经贸合作情谊的牵手,激活了中亚国家的油气兴国梦。

而今年5月刚刚签订的中俄天然气合作协议,对未来产生的效益也绝不局限在天然气本身,将会带动中俄能源合作向上中下游延伸,对促进我国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改善俄罗斯未来能源走向的单一性,甚至改变全球天然气市场,都有着重大意义。卢克石油总裁瓦吉特·阿列克佩罗夫就在本届石油大会发言中表示:“供气协议的签署对俄罗斯所有油气公司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这可以使我们整合资源向中国市场提供。”

现在,石油公司面临着共同挑战,尽管石油公司纷纷推出各自的科技战略,但是当今的世界决定了石油公司不能单打独斗,必须进行创新型合作,包括NOC、IOC和服务公司之间的合作。

每个公司或者国家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烙印和利益诉求,都在寻求独特的发展模式。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秉承“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理念,就是用自己的努力向世界表明,实现“和而不同、合则两利”,就要直面存在的矛盾分歧,就更需要深入开展国际间的对话和交流,求互信,求共识,求合作。

因为,能源的未来就是能源产业间的相互依存。

中国石油企业认为,基础设施的合作战略与资源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只有把资源国的可持续发展利益容纳到跨国公司的整体合作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才能使合作模式具有可升级和可持续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油气企业能自绝于全球市场获得发展,也没有任何国家能脱离于其他国家实现“能源独立”,只有建立“全球能源安全链”的科学认识,树立相互依存的能源安全观,中国乃至全球油气行业才能在合作共赢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在能源相互依存,利益相互依存,发展相互依存的环境下,如何将上游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和而不同、合则两利”的经济模式转变为贯通油气全产业链的,涵盖各利益相关方的综合“共赢产业发展模式”,并将其在全球油气合作中推广,尚待中国石油企业与各方进一步携手努力。

3.为油气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创造”的“全球芯”

中国石油人用科技的力量,迎来我国油气事业的一个又一个“旺季” ,砥砺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强劲脉动的“全球芯”。

中国标准不仅成为海外项目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且成为在海外叫响中国品牌、贡献给世界石油工业的“中国智慧”。

与此次大会同期举行的技术装备展览,成为各大公司展示核心竞争力的舞台。无论是经营理念文化内核等软实力,还是技术装备等硬实力,数百家公司和组织同台竞技。不言而喻,大会向人们传递,谁拥有核心技术,谁就能在下一轮油气革命中抢占先机。

会上,中国石油重点展示致密油开发、聚合物驱油提高采收率等技术,中国海洋石油展示的深海油气勘探技术等等,吸引了众多政府官员、石油公司高管和能源专家学者关注。

从中折射出的是在全球竞争中的“石油力量”。

在国际石油市场,技术就是王道。真正的实力是“你找不到油田,我能找到;你找到小油田,我找到大油田”,是“你打不出油来,我能打出;你打出的少,我打出的多”这样的“硬道理”。

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初期,实力相对较弱,国际经验缺乏,凭什么在海外市场与强手一较高低?“核心技术买不来”,加之中国石油进入国际市场啃的都是“硬骨头”,海外的油气藏类型,许多与国内不同。没有勇于创新的作风,没有科技创新的能力,就难有立足之地。发挥原有技术优势和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成为海外油气业务发展的源动力。

2013年初,一则消息引发国际石油界关注。中国石油“走出去”首个项目——秘鲁6/7区项目传来捷报:这个已开发140年的项目区块,依靠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日捞油百万吨,老油田重获青春。更引人注意的是,这个项目超过一半的产量是从老井中捞出来的。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2005年,中国石油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项目。该项目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时期,是高成熟的油气勘探区域。中国石油接管后,必须在短时间内发现经济的可采储量,勘探区域合同才有可能获得延期批准。面对紧迫形势,中方科技人员突破前人的研究框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重新进行解释,辅之以邻区钻井资料分析,最终部署8口探井,7口井获得高产油流。

通过跟踪前沿技术,掌握关键技术,开发核心技术,把国内50多年形成的成熟配套适用技术在海外融合创新,相继在苏丹迈卢特盆地发现法鲁济世界级大油田,在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发现希望油田,在委内瑞拉开发奥里诺科超重油。坚持管理创新,海外油气业务发展形成了一套融合国际惯例和中国石油工业特色的管理模式,即“全球化思维、差异化定位、专业化管理、一体化运作、本地化立足”,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石油工业特色优势技术在海外成功应用,助推着国际油气合作业务高速、稳健发展的同时,中国标准不仅成为海外项目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且成为在海外叫响中国品牌、维护中国石油整体利益的有力手段。

2009年,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管材比选阶段,中方提出使用螺旋管技术标准建议,并邀请俄罗斯科学院知名院士和17个钢厂、制管厂代表,与中方专家一起研讨、确定螺旋管技术标准,获得他们对中国螺旋管技术的认可。这一改变直接节省投资近6亿美元,并带动了中国钢管走向中亚。

目前,另一项管道技术标准——中亚天然气管道在线维抢修技术标准,也被推广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这一标准改变了中亚地区原有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对管道安全平稳运行、确保特殊工况下72小时内恢复通气至关重要。

这是中国创造的魅力,也是贡献给世界石油工业的“中国智慧”。

回顾前20届世界石油大会,“科技”成为大会主题的就达7次。而中国石油工业融入全球化合作的曲折历程,每一次跨越,都伴随着一项项技术的革新,和着国际石油科技进步的脉搏,以石破天惊的科技力量带给发展崭新机遇。

创业初期,正是老一辈石油地质工作者创新性地提出并运用“陆相成油理论”指导实践,才有了大庆油田的发现,支撑起中国石油能源的半壁江山。

今年年初,正是新一代石油科技工作者坚持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突破并丰富了古隆起形成和演化、油气运移和成藏等油气地质理论,才有了安岳龙王庙这个目前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的发现,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4403.85亿立方米。

当以“三次采油”为代表的“大庆技术”享誉国际,当“大庆聚合物评价方法”等专有名词写进世界石油词典,当自主研发的万米钻机在国际市场奇货可居,当管道燃驱压缩机组、大口径干线截断球阀等国产化装备大规模应用,当“两带三中心”的世界油气格局判断越来越多地被业界认可……正是通过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国内,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以上。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壳牌为何将董事会议移到中国召开,走进以老油田高效开发闻名的大庆油田参观交流;也就不难理解,国际跨国公司为何频频向中国石油企业伸出橄榄枝,诚邀共同参与油气合作开发。

中国石油人用科技力量迎来我国油气事业的一个又一个“旺季”,砥砺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强劲脉动的“全球芯”,传递出搏击全球化浪潮的中国力量。

展望未来,在油气开采难度日益加大、油气供应难度日益增大、原油质量日益下降、环保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技术革命势必将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措施。中国石油企业应看到这一点,在非常规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制造、高效炼油化工技术与装备制造、低碳化油气利用与装备制造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争取取得相应突破。

4.为全球油气治理机制重建唱响“中国声音”

对中国而言,要从变幻莫测的全球油气格局中获得发展机遇,必须融入全球能源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参与和影响全球油气治理的重构过程。

伴随着中国在全球能源消费端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在商业决策战略选择与实践操作上的逐渐成熟,“中国角色”在全球能源治理舞台上日趋重要。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世界能源领域正处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这将为全球石油行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一是能源技术革命快速演进,特别是一些智能技术、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科学创新及跨学科技术合作在油气行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是能源供求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消费需求重心东移,全球供应多中心化,使得维护供应安全与需求安全相互制衡,确保资源国、进口国、石油公司相互协同,成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的关键。

三是能源地缘政治日趋复杂,特别是美国处于实现“能源独立”的进程中,国内能源自给率逐年上升,尽管不会撤出中东及放松对全球能源市场的把控,但美国原油进口减少及国际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趋势日益明显,安全通道的风险增加。

四是经过前一轮资源国有化浪潮,以墨西哥为代表的部分资源国开始重启、开放及私有化政策,开放石油天然气市场,吸引国外资本和国内私营资本进入,特别是在非常规油气开发、深水油气开发领域,开放力度较大。

正是在国际格局大变动、国际秩序大调整的大背景下,全球能源治理规则发生了重大变化,多边合作和新的国际治理规则成为共识。比如采掘业透明度倡议(EITI)在非洲等发展中资源国和发达国家的广泛推广,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措施对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在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合作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对此,专家表示,中国石油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如果不适应这些全球倡议、全球议程和有关的国际规则,就有可能在与其他国际著名公司的竞争中落伍,更谈不上承担全球化经营的责任,使公司发展方式转向高效、绿色、和谐的发展方向了。

中国要从变幻莫测的全球油气格局中获得发展机遇,就必须融入全球能源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参与和影响全球油气治理的重构过程。这也是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和世界紧密融合的必然趋势。

当前,中国对外能源合作取得了一项项重大成就。然而,由于历史及政治等各方面复杂原因,中国还未成为世界上影响力较大的国际能源组织——国际能源署、石油输出国组织、天然气输出国论坛、能源宪章、国际能源论坛、欧盟能源合作机制等的成员国;但伴随着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在商业决策战略选择与实践操作上的逐渐成熟,“中国角色”在全球能源治理舞台上日趋重要。

中国一直积极参与世界石油大会,致力于推动和世界各国石油界的交流、学习与合作。1979年,第10届世界石油大会,新中国与世界石油大会第一次亲密接触,被吸纳为成员国。1997年,中国成功承办第15届世界石油大会,大会达成“21世纪是天然气时代”的共识。如今,这一共识正变为现实——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14年天然气市场中期报告》显示,中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正在激增,未来5年,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预计将增长近一倍。预计到2019年,中国将进入“天然气的黄金时代”。

而在本届莫斯科世界石油大会上,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周吉平成功连任世界石油理事会副主席,有7名中国专家担任会议主持,中方代表团近200人,展会面积达到1300平方米,中国石油集团有17篇论文(英文)被收录,11篇在会场张贴,6篇在大会上宣读,展示了中国对油气工业的认识及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其中,《优势互补构建东北亚天然气贸易体系》一文认为,基于市场的全球化、非常规资源和多元化供应,“亚洲溢价”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中国油气储运技术新进展》一文展望了未来中国油气储运技术在管网运行、海洋深水以及天然气储运方面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油气工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估》一文强调,油气工业必须实施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代表围绕“负责任地提供能源,强力支持发展中的世界”主题,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声音”。

不仅如此,中国还不断深化与世界石油理事会(WPC)、其他国际能源组织以及专业社团的合作关系。2013年3月,中国石油同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北京共同主办了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欧洲地质学家及工程师协会(EAGE)、 SEG、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发起的第六届国际石油技术大会(IPTC),吸引了来自全球的5000名参与者。这种国际组织同专业社团共同平行合作的模式受到了行业内积极的反馈,并为其他会议提供了范例。

显然,中国石油企业有需求也有能力在新一轮的国际能源治理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提升其自身的市场影响力,新的变化对中国能源企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提升自身能源地位的重要机遇。为此,中国石油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在巩固和深化现有角色地位的同时,还应在国际能源市场定价、国际能源事务谈判权、国际合作范式的推广方面获取与其地位相应的权利,在国际油气舞台上唱响“中国好声音”。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名句用来描绘我们所处的“石油时代”并不为过:油气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接受复杂的挑战。而中国石油工业必将以更高的热情,持续推动行业变革与繁荣。

游戏加速器

红杏vpn

天行加速器

Coursera下载